论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的新体验

论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的新体验

最近在公司接受了蛮多的培训和分享,对互联网金融有了较新的认识。由此也就想写一篇关于(技术人员)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的新体验,以此来对比(回顾)一下和普通互联网的工作的不同体验。对比指标仅参考个人曾工作或熟知的公司,不做行业间公司的相关指标对比。

工作时间

相比于普通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时间更加的弹性化人性化,例如:上班时间:8:30 ~ 10:00 下班时间:16:30 ~ 18:00 加班时间:正常不多,感觉还是挻赞的有木有^_^。

工作文化

相比于普通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公司工作文化方面有诸多的差异:

  • 在工作环境上大同小异,可能金融元素会体现的多一些;
  • 在研发模式上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差别,但在敏捷迭代、前后端分离、持续集成、数据分析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有较多的积累,其中前端:node + express + swig + angular/react/vue 后端:java 管理:BitBucket + JIRA + Confluence + Jenkins;
  • 在研发流程上基本上也是遵循着需求评审-UX 评审-UI 评审-研发阶段-测试阶段-验收阶段-正式发布这一常规流程,但其中有两个重要的角色-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相比于普通互联网公司可能缺少项目经理这一角色,同时对研发阶段、测试阶段和发布阶段有较多的 case 规范;
  • 在研发过程中还是有一些差异,主要有:a. 详细的迭代任务卡 b. 详细的迭代操作记录 c. 严格的代码 review d. 完善的接口文档 e. 各种丰富的工具集

企业文化

相比于普通互联网公司,在互联网金融公司会有较多的金融小知识、安全开发、信息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等多方面的培训学习来增强大家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

写在最后

互联网金融公司由其特有的性质,直接或间接面对金钱相关,因此在生活和工作各方面要时刻保持高度地自我防范意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做到在生活过程中要有主动的自我防范意识,不讨论或透露任何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使用公司许可的正版软件或开源的自由软件;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代码质量同时也要注意代码安全和代码性能问题;在做技术方案或者技术选型过程中也要考虑是否存在技术使用上的风险问题,尽可能的选择开源技术,避免产生不确定的外在因素。

以上内容仅表达个人观点,感觉写的也不是很全面,时间允许的话后面再慢慢完善吧!